第三届《财经》奖学金培训项目讲座在北仲举办

发布时间: Mon Nov 11 00:00:00 CST 2013

    2013年11月8日,《财经》奖学金培训项目的学员在北仲聆听了一场有关仲裁体制改革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中国最早研究仲裁体制改革、最先将仲裁民间化的理念付诸实践的北仲王红松副主任主讲,王主任以其丰厚的经历、深入的观察、敏锐的判断和幽默的言谈,为学员们呈现了一场资料丰富、观点权威的讲座。《财经》奖学金培训项目的学员均为关心中国现代商事争议解决机制建设、关注北仲成长的资深记者,参加本次培训的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网、经济观察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新京报、《财经》杂志等多家知名媒体的二十余名资深记者、主编和部门负责人。北仲陈福勇副秘书长同时出席了讲座,与学员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

(王红松副主任向学员们讲授)
(讲座现场)

    王主任首先介绍了仲裁的特点和作用,以专业、高效、灵活、国际上执行力强等为特点的商事仲裁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保护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升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围绕仲裁体制改革,王主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以下简称仲裁法)为切入点,介绍了仲裁法出台的背景和仲裁法中涉及改革的主要内容,王主任对仲裁法对仲裁体制改革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她认为,仲裁法是一部改革含金量很高、改革力度很大的法律;仲裁领域的改革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次非常规范的制度改革实践——不仅有“顶层设计”,而且还将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制定成法律,这为我国其他领域自上而下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王主任对仲裁法的解读帮助学员们加深了对现代仲裁理念和制度的认识。

    同时,王主任指出,仲裁体制改革目前仍是一场未竟的战役。通过援引北仲开展的一项实证调查,她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国仲裁机构发展的客观现状,指出改革仍存在很多瓶颈和障碍,并进一步剖析了存在这些障碍的深层原因;她以北仲为例,分享了北仲在民间化改革道路上摸索出的攻坚克难的经验。

    “仲裁是法治的种子,如何在中国人治的土壤中发芽,同时不改变它的基因,是个中国式难题。”尽管仲裁体制改革的目的,目前还未实现,但王主任对仲裁体制改革前景依然乐观——随着形势发展促进改革有利的因素会越来越多,包括优秀仲裁员队伍的成长壮大、政府对发展多元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视和支持、行政体制改革的大趋势,特别是以北仲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商事争议解决机构,勇于突破,大胆实践,采用与国际接轨的仲裁理念,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文化,为仲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也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的物质基础。经过多年发展,北仲已被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评价为“唯一一个能够满足甚至超越国际标准的中国本土仲裁机构”;《国际仲裁评论》也以“专业、胜任、透明”评价北仲,并对北仲给予高度关注。

    与会的记者们被讲座内容深深吸引,在认真聆听完整个讲座后,记者们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踊跃提问,问题涉及北仲的案件受理情况、北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北仲如何保证仲裁员的独立和公正、北仲如何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多元化商事争议解决方式的发展状况、仲裁行业的发展前景等等方面,王红松副主任和陈福勇副秘书长就以上问题与学员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学员们增进了对北仲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国商事争议解决事业发展的信心。

(陈福勇副秘书长详细解答)
(学员们积极互动)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参观了北仲现代化的服务设施和人性化的办公场所。学员们表示,北仲为其他仲裁机构的改革作出了示范,是中国商事争议解决行业的一面旗帜,不仅在国内为现代商事主体提供了良好的争议解决服务,还在海外为中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贡献着力量,今后将继续密切关注并大力支持以北仲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商事争议解决行业的发展。

(学员们参观北仲)
(学员们与北仲领导合影
示范条款    复制 如何起草仲裁条款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按照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活动安排
版权所有:北京仲裁委员会        京ICP备2024070245号-1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