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头版: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护航高质量发展 北京加强统筹聚焦重点不断提升法治建设质效

发布时间: Tue Apr 02 11:57:10 CST 2024

 近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听取了北京市2023年度法治建设情况报告、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和依法行政专项工作数据监测报告,会议强调要不断提升法治建设质效,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据了解,近年来,北京法治建设始终围绕服务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这一中心工作,坚持依法治市统筹,依法行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五大领域协同发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北京新实践持续深化。

 2023年,北京是被命名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示范项目数量最多的省市之一,高度契合首都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迈出坚实步伐,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设不断走深走实,重点领域专项法律监督让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依托“四张清单”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实机制获评全国普法依法治理创新案例,北京组织开展的法治建设规划意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中,社会公众对北京法治建设总体满意度达97.95%……这份成果累累的成绩单,不仅记载着全市法治建设工作者的努力,也得到了首都群众的认可与赞许。

重点新兴领域立法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初夏时分,一场围绕《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草案)》的征求意见座谈会在昌平区天通苑北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举行。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新法制定纷纷发表意见、建议,居民微信群和社区网也同步开通意见征集渠道。

 天通苑北街道“人大代表之家”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昌平区确立的首家基层立法联系点,而到2023年末,北京市已建立20个这样的立法联系点,遍布各区及多个行业。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荣梅说:“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坚持开门立法,激发基层立法联系点平台作用,丰富和拓展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努力将立法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沿着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的路径,北京2023年立法工作在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持续发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一审,随后二审、三审,条例内容不断优化完善,勾勒出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四梁八柱”。

 今年3月1日,《北京市建筑绿色发展条例》正式施行。从去年5月征求意见到11月24日审议通过,立法机关开展了多层面的专项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的感受和需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

 王荣梅说,过去一年,北京立法工作紧盯高质量发展、重大改革和民生项目,制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建筑绿色发展条例、实施反恐怖主义法办法、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具有首都特色的地方法规规章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法治政府建设蹄疾步稳成效颇丰

 2023年4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法治政府蓝皮书: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北京位列全国百城法治政府建设状况评估第一名。在前两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中,北京已有6个区和6个项目获得命名,是全国获命名数量最多的城市。

 对于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北京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联络员吴苗林如数家珍。吴苗林说:“在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北京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突出问题,破解发展中的现实瓶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2023年北京继续发力,做好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的初审推荐,组织开展对各区“法治体检”、示范创建结对、座谈交流等工作,经过公平、公正、严谨、客观的集中评审,确定推荐全市3个区和5个项目参加评选。

 与此同时,全市各级执法机关严格规范执法也在同步提升。随着北京市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裁量适当、行政许可便捷高效、行政征收征用公平合理、行政检查等行为进一步规范的目标正扎实落实。编发的《关于市级行政执法机关落实轻微违法免罚和初次违法慎罚制度情况的通报》,成为督促各级行政执法机关进一步落实好相关工作的利器。

 2023年,北京市首次发布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白皮书以及行政复议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十大典型案例。全市各级法院审结一审行政诉讼案件10948件,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2784次,同比提高58.6%,行政机关一审败诉率同比降低5个百分点,规范执法的成效进一步显现。

 2023年11月,北京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训中心、基地和实践基地正式设立,同时成立的还有北京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教育培训专家库。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北京市紧抓“关键少数”,将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目标任务的决心。

法律供给提质增效回应群众所需

 2023年9月,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向社会通报首都检察版“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建立一年的成效。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蓝向东说,此项机制有效推动了检察办案由个案办理向类案办理转变,并向溯源治理、系统治理不断延伸。按照办理一件、治理一片的工作思路,北京全市检察机关聚焦人民群众反映的涉法涉诉热点高频问题,靶向开展了30余项“小专项”监督,以提升检察监督实效助力社会系统治理。

 同月,北京互联网法院经济技术开发区数据权益巡回审判庭揭牌,这是北京首个数据巡回审判庭,它的成立对于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首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临近年底,聚焦“深度、广度、温度”三个层面的北京法院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正式出炉,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安凤德表示,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北京法院坚持问题导向、首善标准,已压茬推出优化营商环境1.0版至6.0版改革方案,将持续激发司法效能,全面提升诉讼体验。

 2023年11月,亚太区域仲裁组织大会在北京召开,北京仲裁委员会当选为第八届轮值主席单位,在此之前,由北京仲裁委参与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就是在这样不断完善制度供给、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国际交流等工作中,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北京市司法局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刘鹏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过去1年,包括仲裁在内的首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区、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全部建成,法律服务网上办事率实现100%,全年提供各类法律服务141万件次。《北京市律师行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制定实施,全市每万人拥有执业律师数达到22人,鉴定、公证行业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在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第三方评估中,北京获评优秀等级,优质法律服务变得触手可及。

 为了把法理情讲到群众心坎上,北京市普法工作需求清单、供给清单、责任清单、督导清单“四张清单”机制应运而生,将群众的法治需求汇总整理,最大限度与部门职责匹配,以清单方式对各普法责任制单位落实普法任务情况进行督查、指导,全民普法工作正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型升级。

 北京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崔杨说,过去一年,北京法治建设工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北京的法治工作也将继续锚定建设法治中国首善之区目标,进一步加强全面统筹,聚焦重点持续发力,以高质量法治供给更好护航首都高质量发展。

示范条款    复制 如何起草仲裁条款
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均提请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院按照其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活动安排
版权所有:北京仲裁委员会       京ICP备2024070245号-1友情链接   |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6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