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 Fri Sep 30 00:00:00 CST 2005
2005年9月28日 由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本会)、人民法院报社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实施十周年研讨会”今日在北京招商局大厦17层隆重举行。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卢云华司长,北京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周继东主任,及全国人大法工委领导,上海、深圳、武汉、广州等兄弟仲裁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6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本次研讨会是仲裁界的一次盛会,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人民法院报》、《法制日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China Daily》、《Beijing Weekingly》、《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现场采访与报道。 研讨会由本会主任江平教授主持。***副院长作了重要讲话,对仲裁制度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指出仲裁制度作为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一种,在提高社会纠纷解决效率及减轻法院负担方面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但我国仲裁机构的工作还与国际知名仲裁机构有着不小的差距,仲裁机构应当在发展中注意总结出现的问题,苦练“内功”,不断从提高仲裁员素质和机构服务管理水平的角度出发,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树立仲裁机构的良好信誉,增强仲裁制度的公信力,从而将我国仲裁制度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司法机构也需要以一种更为开明的态度对待仲裁、以一种更为鼓励的态度支持仲裁,为中国仲裁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为早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仲裁作出贡献。 王红松秘书长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本会十年来的发展路径与成功经验,认为本会的成功是严格贯彻仲裁法精神,坚持走民间化道路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坚持独立性和公正性的原则,打破旧的仲裁体系;坚持仲裁员专业化原则,与行政机构脱钩;坚持吸收国外现代仲裁制度原则,使本会成为国际性仲裁机构。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宋连斌作了题为“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仲裁”的主题发言,认为本会的现行规则集中体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本会成功实践的启示是勇于竞争,坚定不移地走民间化的道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作了题为“仲裁制度对司法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的主题发言,从七个方面论述了司法制度对仲裁制度的借鉴,包括:高素质的仲裁员队伍;仲裁庭的独立性;当事人意思自治;非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公开性问题;职业伦理的建设;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等。世界银行高级专家张春霖博士对本会十年来独立发展的道路表示赞同,并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仲裁机构的发展提出了极为有益的建议,认为仲裁机构的服务是一种私人物品,可以由市场进行调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定位,不要过度干预。 会议还举行了“北仲成立十周年有奖征文活动”的颁奖仪式。人民法院报副总编辑倪寿明对征文活动进行了总结,并主持了颁奖仪式。此次征文活动由本报与北京仲裁委员会共同举办,历时一年,共收到论文150余篇,评出一、二、三等奖共十二名获奖者。江平主任、***副院长、王红松秘书长为出席颁奖仪式的获奖作者代表颁奖。会后,获奖作者与嘉宾合影留念,本次研讨会圆满结束。
|
||||||||||||||||